冬至,一个祭拜先祖的日子。
永新出禾川向北四十余里的怀忠镇左坊村,一场盛大的大祠落成庆典暨祭祖大典在冬至节当天拉开了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左氏宗亲,因为同一个名字汇聚在这里。
这个名字,叫左邺。
左邺是谁?为什么全国各地左氏宗亲不惜千里迢迢赶来左坊村参加逢桥左氏宗祠落成庆典?逢桥左坊和敖城左氏,或者说同我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联?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有幸同村里的元老们一同走进左坊村,与全国各地的左氏宗亲相见,共同奔赴一场寻根问祖之旅。
在宗祠庆典现场,通过聆听各地左氏宗亲代表的发言,在结合身旁宗亲之间的交流,邺公这个模糊的形象逐渐清晰了起来。
左邺,江苏丹阳人氏,唐昭宗光化年间,邺公在衡州担任司马,保大年间秩满,准备解甲归田。
当时正值唐朝灭亡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灵涂炭,这样的社会背景致使邺公有家难回,在江西颠沛流离时途经永新逢桥,他见此地青山环抱,树木葱茏,沃野千里,且禾川水流奔腾,是安家的好居所,邺公便留在此地开基立派,遂成为逢桥左氏基祖。
此后,邺公生下三子,支分长、中、小三派,千百年来,邺公后裔一脉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子孙自永新遍及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其中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为中国保住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的晚清重臣左宗棠;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
明朝名臣左鼎、开国将军左奇,左爱等人均为邺公后裔。
这些优秀的邺公后裔代表,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成为丹阳左氏家族集体意识的骄傲!
为感念邺公祖恩,传承香火,兴隆家族,逢桥左氏宗祠应运而生。
宗祠是神灵崇拜的产物,是先祖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宗祠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明朝万历年间,邺公第二十二世孙左以宪先祖主持修建逢桥左氏大祠,又名“永新、安福、庐陵三邑大祠”。大祠的建成,为分布在永新县、安福县、庐陵县的邺公后裔开辟了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
这个建筑面积626平米的宗祠采用传统三进风格,为砖木结构,据说当时的大祠每一块砖上都刻有“三邑祠”这几个字,其工程之大,用情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图为重建前的老三邑大祠)
在风雨飘摇中,三邑大祠走过了400多年,此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呈破败之感,整修大祠迫在眉睫,2018年,各地左氏同宗尽合族之力,决定在原址上重建逢桥左氏大祠。
经过左氏宗亲们的不懈努力,今天,一座青砖黛瓦马头墙的赣派宗祠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远隔千山万水血脉相连的左氏宗亲从全国各地赶来,共同庆贺这个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
在宗祠内部,邺公位下
中派十五世务高公的画像引起了我的注意。画像下的一段注明,让我终于寻到了庐陵左氏的根基。
据嘉靖《左氏七修族谱》载,永新县邺公位下中派十五世左务高,迁庐陵县敖城篁坝开基。
据篁坝村左氏族人介绍: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沿禾水河放鸭子,从永新县左坊迁徙篁坝开基,娶附近梅坑王氏为妻,生二子:左齐安,左齐民。左务高后裔枝繁叶茂,现分居在敖城镇的篁坝、滩头、消洲三个左氏村,约230余户,1000余人。(以上内容来自于画像介绍)
(敖城左氏合影)
务高公筚路蓝缕,艰苦开拓,历尽千辛万难,在篁坝开枝散叶后,小小的簧坝显然无力承受日益增多的人口,后代们只能另寻他处,分别在簧坝附近的滩头和消洲(古称梅庄)开渠引水定乾坤。
(图为滩头老村)
(图为消洲老村)
(特注:簧坝老村由于早年前被洪水淹没,如今已经深藏于水底,无法找到老村痕迹。)
明洪武年间,邺公位下中派十八世澄清公(字伯澄),迁居于风水宝地梅庄(老消洲)开基立业,劈山造田,自清公迁居至今已繁衍生息二十一代人。
为感先祖之恩,德供后辈之祀奉,消洲左氏澄清公后裔大兴土木,当时富者捐资,壮者出力,采林于深山之巅,运红石于千里之遥,协力同心,在老村建成左氏宗祠一初堂。
后来,禾水河敖城一带因修建功阁水电站的缘故,导致篁坝和滩头左氏村受到洪水的威胁,不得不整体迁徙。
2004年,在政府的推动下,簧坝和滩头两支左氏村整体移民至敖城镇西。随后的两年,消洲左氏老村启动“新农村改造”项目,至 2014 年,村民依次从消洲老村整体搬迁至敖城镇西,建新村并重建新祠——澄清堂。务高公的后裔“三兄弟”又汇聚在一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至此,困扰在我心底的疑问也因这场庆典得到全部解答,一场深刻的寻根之旅落下了帷幕。
我终于明白自己从哪里来,为了什么而出发!
在邺公墓前,后裔们鞠躬跪拜,情深意切。在大家离去后,我站在他的墓前,思索良久,深深的鞠了三个躬。
当晚,趁着夜色匆匆,熬夜写下这些文字,仅以此纪念这个盛大的时刻。或许,远在他乡的左氏宗亲,看到这些文字,也能生出一些情感共鸣。
本文作者:左云凤,女,1992年生,江西吉安人。敖城消洲左氏,邺公后裔,共产党员。一个有情怀的左家妹子,个人公众号:小左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