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左氏家族名人史事钩沉
时间:2015-03-13 21:04来源:古籍馆典阅组 作者:杜海华 审核:admin 点击:0次
内容简要:古城河间,历史悠久,文化鼎盛,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河间之名始于春秋战国,距今已有2500 多年历史。历代多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成县,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地
古城河间,历史悠久,文化鼎盛,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河间之名始于春秋战国,距今已有2500 多年历史。历代多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成县,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誉。
今河间市城南有大渔庄、小渔庄等村落,原称为“渔翁庄”。这一带左姓很多,皆以左君美为始迁祖。 据乾隆《河间县志》、《河间府志》、《左氏族谱》等文献记载:渔庄左氏,元末明初从安徽庐州金斗(今安徽合肥市)迁此定居。
据《左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左氏在庐州弟兄三人:君美为长,次弟君弼、三弟君辅。父亲打鱼为生,母亲勤俭持家,照看一家老小,日子过得安然。老二君弼自幼读书习武,长大后从军,屡立战功,渐次成为领兵大将。老父带领长子、三子驾舟抡网打鱼,二子君弼在军中带兵,这个农、渔、武之家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元末,红巾兵兴,元鹿既失,海内争强,群雄四起,各霸一方。明太祖朱元璋方兴兵濠梁(今凤阳县),当时左君弼亦据“陈庐”之地。朱元璋在金陵(今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器重左君弼的才华,多次下诏令其来京。君命难违,左君弼来京叩见朱元璋。朱元璋怜其才,赐左君弼南部,广西二卫指挥佥事(载入国史诸书,可考)。后君弼为红巾军将领,领兵西破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有功,进职广西副总兵。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之初,左家表舅、宰相胡惟庸因“谋叛”酿成“胡蓝之狱”,祸连数家。左氏兄弟因担心祸水及身,逃避四方。君弼弃官逃到陕西,后匿迹桐城(安徽省),最后到了盐山。君辅到了胶东(山东),最终下落不明。君美逃到河间城西南十里唐河(又称滱水)岸边,依河傍堤而居,打鱼为生,子孙繁衍,遂成村落,曰“渔翁庄”。故君美为河间左氏一世祖。
一
自祖君美迁到河间迄今700 年间,左氏家族不乏国家栋梁之材,清顺治、康熙年间的左敬祖就是其中一位。左敬祖,清代重臣,字虔孙,号念源,祖父左圭,父左鹏程,皆以孝义著名。左敬祖于顺治六年(1649 年),举会试第一 ,官翰林。顺治九年(1652 年)又考,一举夺魁,提拔为通政使,历顺治、康熙两朝,为官十二任。二任内翰林国史编修;三任左春坊左赞善兼内翰林弘文院检讨;四任右春坊右中允兼内翰林秘书院编修;五任左春坊左中允兼内翰林秘书院编修;六任经文院侍读;七任内翰林国史侍讲学士;八任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九任补翰林侍讲学士;十任内秘书院侍讲学士;十一任通使司通政使;十二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清人杨九有撰写的《左总宪公传》一文中这样评价左敬祖:天性纯笃,生有异质,长有孝闻。好学公道,于书无所不读。沉心性命之源,尤邃于易理。取南宫第一,以文章名世,为海内儒者所宗,一时名公多出其门。生平有大志,立身行己务,以圣贤相期,通古今善敷,奏谏达于宪,处事精详。立朝二十年,有清人之节,不居清名;有容人之量,不居量名;有应世之才,不居才名。屡荷眷顾,终其身,宠遇不衰,思有以建树,公益谦密,无几微之失。
左公为官清政廉明,刚直不阿,凡有关国计民生及地方利害、水旱灾荒无不条陈恳切,他上疏皇帝缓征输、宽徭役、旌廉吏、禁奢糜四书为当朝所称赞。他的《请减徭役疏》被顺治帝恩准后,使一些贪官污吏不得不收敛暴虐行为,百姓拍手称快。在《请表彰吏疏》中,他主张“罚贪污、表扬廉洁”。由于政绩显著,晋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有《四书抄训》、《易经抄训》、《理学真传》、《玉堂制草》、《银台日录》、《静安斋诗文》行于世。后因年老多病,告老还乡,病逝故里,享年七十岁。康熙皇帝亲赐御碑,写下谕祭文: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效,(勤)国家之盛典。尔左敬祖,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奄然长逝,朕用悼焉,特颂祭葬,以慰幽魂。呜呼!永垂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灵如不昧,尚其来歆。
祭品:猪一口、羊一只、宝妆一座、麻花二盘、托炉二盘、馒头五盘,每盘……一十三斤(觔)(不清)、松子一盘四斤(觔)、莲肉一盘五斤(觔)、红枣一盘五斤(觔)、栗子一盘五斤(觔)、核桃一盘180 个、饭三碗、汤三碗、酒三锺、烛一对、降真香一炷、焚纸钱一百张。
左敬祖曾担任康熙皇帝的老师, 康熙帝称之为“左公吾师”。在历史上,皇帝祭祀大臣文字记载得如此详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康熙皇帝御祭碑文石碑及翁仲、石兽、须弥座望柱,以及重修后的左敬祖墓,在2001年春被河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人瞻仰。左敬祖墓高约5 米,周长为16 米,圆形青砖,顶为清臣官帽型,墓前原有青石墓碑一通,上书“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敬祖之墓”。墓碑前约10 米立一通高大宽厚的汉白玉石碑。康熙帝于十二月十九日亲笔为老臣写碑文:帝曰:俞哉!股肱实良。天不慭遣,哲人云亡。其人虽亡,其言则臧。以乘东维,昭於四方。歆尔嘉蔬,赐以幽房。君子淑人,翕其相庄。子子孙孙,千秋乐康。
左家族人为了不忘始祖打鱼为生,创业艰难,特意把这些沾沐皇恩的荣耀,这些象征着左敬祖御史身份和地位的石相生,全部放在了始祖坟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延伸家传教意。殊为可惜的是,历经数百年的墓地石相生,翁仲中的武士被盗,至今不知流落何方,是文物中的一大损失。左氏三门墓地,占地一百亩。1949 年解放以前,走进墓地,古柏枝密如伞盖,仰面难见天。解放战争时期,左氏墓地曾为**做出过一点贡献。那时国民党飞机对冀中行署驻地
进行空袭,一些比较大型的会议,唯恐遭受到敌机轰炸,就到这里来召开。后来大渔庄集日也迁到墓地柏树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古柏已荡然无存。如今,左氏坟茔成了梨园。每当春天梨花盛开时节,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仿佛是一个粉妆玉琢的世界。这位被康熙皇帝称为“股肱实良”的左敬祖,为生活在河间大渔庄的左氏家族赢得了荣耀。
二
根据康熙《河间县志》卷五、乾隆《河间县志》卷四《选举志》)的记载,左敬祖外,河间左氏还有不少取得功名的人物:左绍苏,崇祯六年人,左显祖,顺治四年岁贡,丰润县训练导;左方焘,康熙五十年举人,山东同知;左勋,康熙五十二年举人;左方煌,康熙五十二年举人;左坦,康熙五十一年武进士,左方辂, 康熙五十六年武举,东昌卫千总策。左敬祖有六个儿子,长子印全、次子印奇、三子印文、四子印恂、五子印俨、六子印喆。考取功名者有四位,长子印全,顺治十一年拔贡,当年左公子经常用来宴客赋诗的地方名曰“左园”,是左印全的私人园子,地址在今天的堤口村附近;四子印恂,康熙七年官贡;五子印俨,顺治十八年官贡,曾任浙江处州府缙云县县丞。而印奇,顺治十四年时因为父亲供职翰林院,恭遇覃恩荫为官贡,取中镶红旗教习,考授知县,尚在吏部候选。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淑昭与河间县城南大渔庄村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敬祖的次子左印奇喜结良缘。
王淑昭,清初女诗人。清顺治九年(1652),生于河北雄县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王乔栋(1587— 1645),天启五年进士,为官清正,刚勇不屈,累迁湖广粮储道右参议。李自成起兵,湖广大乱,诸道监司多裹足不前,惟乔栋单骑赴任,巡抚以藩臬以下七印悉数委之。顺治二年(1645)夏,自成据武昌,乔栋时督粮驻兴国,城陷被执,不屈而死。王淑昭外曾祖为赫赫有名的明末民族英雄——孙承宗。
孙承宗,生于1563 年,卒于1638 年,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后一鼓作气,在廷试中夺得第二名——榜眼。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经略辽东,大胆起用袁崇焕等人,修堡练兵,拓地屯田,关外得以粗安,为一代名帅。其一生著作颇多:国家图书馆藏有其著《高阳文集》三卷、《菱湖记事诗》三卷、《督师奏议》十六卷、《孙文忠公词》一卷、《车营百八叩》一卷、《三十五忠诗》一卷。
王淑昭父亲王炘(1617—1672),字济似,号晓岩,别号茨庵,明朝举人。诰赠通议大夫刑部右侍郎。《茨庵诗钞》有清代济宁人潘应宾作序曰:“先生聪慧过人,读书十行俱下,善属文洒洒千言立就”。王炘的才华横溢,深受孙承宗的器重,将孙女许配给他。王炘历官闽浙,参议公事无巨细,属吏咸惊其神明。后随前东阁大学士晋江黄景昉出游,结识陈子龙、吴伟业等著名诗人学者,学业益进。明亡,隐居江南六合,训课诸子,清苦治学,暇时教两女为诗,使淑昭与妹妹学业长进,各有佳句。王炘躬耕为生,是明末清初知名的布衣诗人。康熙十年(1671)还雄州故里。清康熙60 年(1721),王炘之子王企埥编纂的著作有《畿辅七名家诗钞》,将父亲王炘的著作《茨庵诗钞》收录其中,著有各类著作达数百卷,《茨庵诗钞》有七言诗、五言诗等400 余首。词藻富丽,古奥典雅,表现出不凡的文学水平。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称王炘的诗:“格调高古,多河朔幽燕之气,郁勃之怀,兴亡之感,时流露于笔端。”
王淑昭为王炘长女,幼年时从教母亲,因受家庭的熏陶,淑昭三岁时就喜欢翻检家中藏书,母亲知书达理,及时发现了女儿的读书兴趣,试以口授数卷,不久淑昭竟能浏然成诵。然而父亲却反对女孩子读书,淑昭只好乘兄长读书时在旁默识心记,遇到生字就向兄长请教,并刻苦攻读诗书,“以己意测句读,触类引申”(见《王太夫人遗稿》),十三岁时母亲过世,她承担家庭重任,她带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独居,除料理家务外,还要教他们读书。在她的帮助下,弟弟妹妹都学有所成。
左印奇与王淑昭夫妇二人诗文唱和,不乏佳作。为了帮助左印奇考取功名,淑昭一边料理家务,一边辅导丈夫攻读。果然左印奇不负所望,科举成名,左印奇后任广东恩平县令十三年,后复补河南涉县令都有夫人辅佐其侧,斟酌佐理。在执政期间,左印奇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墓志铭》中曰:左印奇在涉十三年,一直到老病逝于任上,任期之长堪称涉县之最,吏咨极佳,他得到了当地百姓“称循良者,辄屈一指”;得到了淑昭率子扶柩离涉之日,卧辙哭送者数千人”的场面。清康熙53 年(1714)《涉县志》卷八中这样写道“左印奇,河间人,由贡生知涉,俭以持己,宽以治民,安康流亡,劝农课士,修葺文庙,告致之后士民得之,康熙四十七年知县黄泽详允入名宦祠”。
王淑昭自经史子集以及杂录琐记,无不毕览,尤其究心二十一史,逐卷均能默识。
由于通经贯史,王淑昭对历代名臣循吏的是非成败、各方地利人情的虚实变化几乎谙熟于胸,为她日后帮助丈夫、兄弟辅理政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王淑昭的弟弟王企埥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中了进士,官至江西巡抚。地位显赫,
乃恐有失,恳请姐姐入住京师,为其答疑解难。才华出众的王淑昭,每当弟弟王企靖若遇难决之事或有重大案件都会请姐姐参酌,必为弟弟指点迷津,使企埥化解难题。弟弟在做刑部侍郎期间,淑昭帮助弟弟判了一个大案,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许。当企 靖跪地禀告康熙皇帝说是姐姐教的时,康熙皇帝惊异王淑昭有此卓识。
至今,《左氏族谱》上还记载着这样的故事:一次上朝时,康熙皇帝心血来潮,命群臣各赋诗一首,诗中要求必须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就、十、百、千、万的数字,缺一不可,且限时交出,众文臣难以作对,康熙皇帝只好把命题改为次日上朝交稿。这个难题王企靖只好求姐姐淑昭代劳了。王淑昭略一沉思,挥毫写下了一首《思夫诗》,把十三个数字巧妙地用到诗中。诗中写道:
一日思君隔九溪,尺书四六寄辽西。
双双两两闻归雁,五五三三听晓鸡。
万丈悉怅人易老,百千情绪半难齐。
栏杆十二从头数,七八黄莺不住啼。
王企埥将姐姐代写的命题诗跪献给康熙皇帝,大受赞赏,皇帝认为此诗是他命题中的佳作。企靖又把实情禀明,康熙帝说:“满朝文武不及女子,可见女人不可小视”。康熙皇帝当着朝臣封王淑昭为“六宫女师”,并派遣官员带着金帛聘礼来请。王淑昭以自己年老上陈情表辞谢。康熙细览其表许久,答应了她的请求。晚年的王淑昭静默和恬淡,专事训课子孙,即使生活窘困,也怡然安之。雍正六年(1728),淑昭之子左方焕,字尧文,在母亲的教导下,功成名就。由贡生教习出任河南汝宁府确山县知县,欲奉母同往。王淑昭已是七十七岁高龄,她说:“我今老矣,不耐跋涉之劳,非能忘若也。但视国事如家事,爱民如赤子,逾禄养多矣。”左方焕到任后遵守母亲的嘱托,咨访利弊,励精图治,后因不善取悦上司而被罢官。左方焕回到河间老家,母亲完全不介意。王淑昭把教育孙儿及曾孙作为娱乐的事情,在生活和修身方面,对后代的教育相当严厉,希望儿孙们以会元公左敬祖为榜样,她在《示仲男》中写下了 “程思大父,须继旧家风”诗句。在学业上总是引经据典、举例探究,于细微之处答疑解惑。乾隆三年(1738),王淑昭病逝,享年八十七岁。今观国家图书馆所藏《王太夫人遗稿》,为全一册,分卷上卷下。封面题“王太孺人遗稿”扉页正中署 “王太夫人遗稿”,右上题“河间左氏”,左下落“本衙藏版”。首为唐仲冕嘉庆戊辰七月序,次甥孙李之璍撰写的《皇清敕封孺人左太夫人墓志铭》。正文卷端题“王太夫人遗稿”,侄曾孙左元镇录,侄元孙善泰、善溶同校。版心题“王太孺人遗稿”。书后有左元镇《王太孺人遗稿后记》。卷末附“金陵杜新孚刻”。卷上多为婚前所作,收诗74 首,杂体5 首,绝句16 首、五律37 首、七律11 首、长律5 首;卷下多为婚后所作,收诗78 首,绝句13 首、五律36 首、七律29 首、全集共计152 首。令人遗憾的是,王淑昭临终前,将自己的诗作数百首、文章付之一炬。许多诗词是她生活经历和修身辅治的真实写照,在当时广为流传。王淑昭在正史中没有记载,目前关于她最原始也最为详细的生平资料是雍 卯恩科进士甥孙李之璍撰写的 《皇清敕封孺人左太夫人 墓志铭》、献县戈涛撰写的《王太夫人传》。笔者曾在整理古籍中偶有所得,并翻检地方史 料,拙作此文,将这位被康熙皇帝尊敬和赏识的才女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书目:
王淑昭《王太夫人遗稿》,嘉庆十三年左元镇刻本
王国均《国朝沧州诗钞》,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康熙《河间县志》
乾隆《河间县志》
康熙《恩平县志》
康熙《涉县志》
光绪《雄县乡土志》
民国《雄县新志》
徐世昌《大清畿辅列女传》,民国间刻本
河间《左氏家谱》,历修本
注:本文相关资料由左家后裔左炳文先生提供,特此感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zuohome.com/html/mingliu/gudairenwu/35.html
左氏家谱网(http://www.zuohome.com/)遵循行业规范,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左氏家谱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每日推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