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家谱网移动版

主页 > 左氏名流 > 历史人物 >

西晋文学家左思与丹阳

左思
历代《丹阳县志》所载的左氏名人(附分析)
            去年由丹阳市史志办组织的再版《明·隆庆丹阳县志》的编审、校对、注释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在看完整套明版县志后,编审人员发现整套县志总共只有12卷,但是其中文赋卷中有很大的篇幅是全文转录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全文,其内容占整套县志所有史料的近十分之一。
            《三都赋》是晋朝时期左思的作品。分别是《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写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国都,这些赋实际上不只是写三个都城,而是写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概况。是魏晋赋中独有的长篇,历时十年所作,一时被传为经典。“洛阳纸贵”这个典故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
            但是还是让人想不明白的是,此篇文章再好,也不至于大篇幅的记载在毫不相干的《丹阳县志》中吧。一来县志中的文赋内容要么是本邑人或在此为官者所撰,要么是描绘当地的山川地貌,而作者左思既不是丹阳人,也没有在丹阳做过官,此文也不是专门写丹阳的文章 ;二来历朝历代的好文章很多,这一篇文章从文献记载中也没有看出对丹阳有多大的影响,为何当时的编撰者偏偏选了此文。而隆庆《丹阳县志》又是现存唯一一套明版县志,也是诸多丹阳县志中存世最早的一部,一直被研究者所推崇。
            这个疑问长时间困扰着编审人员,按照现在修志的方针,最为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以实事求是(求真存实原则)的思想路线认识与记述地情。
            如不能确定《三都赋》在县志中的意义,那就意味着有可能在再版过程中也许就会被删除,这样一来怎么能够全面反映整套明志的全貌呢?那不得不说是后来者的遗憾了。
左氏十二修族谱
            最近笔者在整理丹阳家谱现状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个不为人知的一段史料记载。湖南、江西等地的左氏家谱中多次出现丹阳的字眼,同时《湖南氏族源流》一书中关于左氏的源流介绍15个条目中有三处提到丹阳,是不是左氏和丹阳有关?是不是左思和丹阳有什么内在联系?如果有的话,那丹阳左氏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为何史书中没有丹阳左氏的记载,而只是简单的在明代方志中全文转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进一步的查找历史上左氏的源流,想从中略知一二。
            历史上左氏的起源有五种:1.据《吕览》载,黄帝时有小臣左彻,为左姓之始;2.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齐国君主的儿子有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3.以职官为姓,春秋时,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如楚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他们皆为左氏之祖;4.左氏得姓很早,是以官名而得姓的,至今己有4000多年的历史;5.本族姓氏,上古由姬姓传颛顼,子孙传熊氏,所生第六子,入楚鬻熊,在楚国,威王封左相为史,以官为氏。
            战国时,左姓人多居于河南、山东一带。两汉时,江苏、安徽也出现了左姓大族。
            隋唐时,四川左姓发展很快,宋代以后,两广等地出现了左姓望族。两汉时左氏在江苏、安徽出现的记载光绪《丹阳县志》卷十二·陵墓中就有:汉尚书左恢墓在珥村左墓港。查左恢:仕晋为给事中,迁尚书左丞,历会稽太守。按这样说来这个左恢还真和丹阳有关联,要不他死后为何葬于丹阳呢?恰在这时,江西永新的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修《左氏族谱》 给了新的佐证。该谱记载始迁祖邺,南唐保大自丹阳珥陵迁吉安永新逢桥。再一次证明至少在南唐以前左氏聚居在丹阳珥陵这个地方。结合左恢葬于珥村(今珥陵),那很有可能他们都是左恢的后裔。那左恢的世系如何知晓呢?还是要再在家谱中寻找。
            左恢历史文献记载不多,零零散散,家谱中也没有专门的传记,毕竟是1600多年前的官吏,不可能有太多的史料。但是还没有全部看完整套家谱的时候,谱头中的一篇源流录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关注,此源流录的名称就叫“珥陵左氏源流录”。“珥陵”,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地名,丹阳的四大古镇之一,文化积淀很深,陈姓、陆姓、汪姓、蔡姓历代名人层出不穷,左姓倒真的没有听说过有何名人,只知道当代有不少姓左的人居住在此。县志中有记载的也就唐朝时候的吉州刺史、太原郡守左忠,吏部侍郎左思贤,宋朝的枢密院判官左忠禄等数人而已。
            不过和“左”有关的地名在珥陵确实有几个。左渎,亦名“左溪”,俗名“左墓河”,在珥陵镇南。左渎与珥渎连贯,它往左墓桥、越塘桥流入金坛界,与新河汇合 ;左墓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又名左港桥。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里人左士建。后圮,嘉定间,刘宰重建。另外还有左庄桥等。
            《珥陵左氏源流录》 载:左之先,本齐公子族。齐有左右公子,子孙因别姓为左。有讳人郢,字子行,孔门弟子,封南华侯。其后,后汉有讳迪者,为洛阳令。迪子:雄,字伯豪,尚书令。雄生椿。椿生中书令河。河生武卫将军勉,有子三人:慈、思、志。慈有道术,思字太冲,仕孙吴,为著作郎,后与弟志归司马氏。晋武帝纳其妹后宫。擢秘书监,卒,赐葬曲阿金沙景塘之南。曲阿,古邑名,后改云阳,又改丹阳。金沙景塘,今属金坛县,思墓尚存。思子伯玉、伯秀与志子伯茂、伯康还归洛阳,伯主守墓。一子:岘,为晋胡州校书郎。岘子二:恢、忠。恢仕晋,为给事中迁尚书左丞,历会稽太守,卒葬邑南四十里。珥陵即珥村,其旁有巷、有桥,皆以左墓名之。忠为定远令,迁太原,子孙占籍太原,恢子永芳,仕刘宋,为鄱阳令,子:仁。仁生, 生机,机生光,光生晦,晦生衡,衡生。 生思贤,仕唐,为吏部侍郎。思贤二子:英、霸。英三子:鄩、、鄴。 仕晋,为衡州司马,避乱徙家江吉之永新逢桥,徙鄱阳 ;徙蜀,各自为派。霸子:馀,仕后唐,为长水校尉,世居丹阳。伯秀之后,有徙歙州者 ;忠之后,有徙豫章者,又有徙陕右者,亦各自为派。其源同出於太冲公云。
            原来丹阳的左姓是授姓于齐,郡望地在山东与河南之间。
            至汉时,左氏有左迪在汉洛阳任职,其后人一直是汉室的一些官吏,包括后来左思的父亲。
            汉末,左思先侍吴,后晋统一中国,左思又仕晋,五胡乱华(又称永嘉之乱)中国呈现大规模的北方官吏南迁,东晋继续任用前朝官员的后人,左氏后人到江南后继续任职。左思过世后,就葬于丹阳,县志中都没有记录,就直接把他的名著《三都赋》搬了进来,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悬念。
            左思(250年~306年 ),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出身寒族,生平不喜交游。幼时学习书法,无所成 ;学习鼓琴,亦无所提高。为此,一次,他的父亲对着友人说:思之晓解,不及我少时”《晋书·本传》)。父亲的话对左思刺激很大,于是他发愤读书,不仅攻读了儒家六艺,还兼及阴阳之学并且达到了精熟的程度。左思拙于言辞,不喜欢接纳,以闲居为乐。可是写作文章却非常注意构思,据说今已佚的《齐都赋》,就是左思于临淄家中构思一年而写成的。
            272年,左思因其妹左芬被纳入宫,遂移家洛阳。左芬入宫,并没有给左思带来什么富贵尊荣,也没有改变他的政治地位,而他也从未有过攀龙附凤的想法,但他素有抱负,而当时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这一方面因为吴的存在,全国尚没有统一;另一方面边境少数部族,亦并没有归附晋室。他希望要么投入平吴的军旅之中,要么跻身边境的戍卒之列,在推进统一的事业中来实现他个人的人生抱负。
             然而晋沿袭魏的九品中正法,取人擢士都以门第为标准,出身寒素士族的左思被排斥在诸多政治领域之外。志高才清成了无用之物,这种颠倒使左思十分愤激。“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茎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他把自己情志不能伸展的根本原因揭露出来,锋芒所向直接指向那个门阀森严的社会制度。左思志不能伸,情又不能张,在这样的制度下,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一方面追悔: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一方面拟欲抽身纷浊的社会,像段干木、鲁仲连那样隐遁山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不过这些都是拟意之中的,都是超现实的,而现实最可取的还是:“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客。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以上都是他《咏史》诗借咏史事而自抒怀抱,风骨劲健,技巧圆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所谓“左思风力”,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诗薮》);并使咏史诗歌从此与左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篇。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史”《采菽堂古诗选》),从“才”志”两个方面予以揭示原因。而钟嵘认为:“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从典实与讽喻主客体两个方面予以揭示原因。各自有各自的根据,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这说明《咏史》诗确实内涵很丰富;这也说明“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诗品》)的左思,于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左思在《咏史》诗之外,便是“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晋书·左思传》),潜心于写作“拟相如”的《三都赋》。从赋体流变看,三都赋》是汉代大赋的延续,然而左思则执著于“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三都赋序》)的创作思想,因而赋中所涉及的山川抑或其鸟兽,都不失其真 ;赋中所涉及到的风谣歌舞、魁梧长者,都各切其实,因而《三都赋》可作为吴地、魏地、蜀地的历史、地理、民风、民俗的长卷看待。当然,赋中决非没有作家的主观态度,究得失,辨正反,亦是为“王道一统”而发的,所以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感。
            左思写作《三都赋》时,正值陆机兄弟到洛阳,陆机得悉后,写信给陆云: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意思是说:陆机听说左思要写《三都赋》,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然而赋成后,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自是以后,盛重于时。”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重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目空一切的陆机读毕,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晋书·本传》),并中止了自己正在写作的同题之作。《三都赋》的创作成功,确实如左思自诩的: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至今我们亦多能从中窥测到有关魏都、蜀都、吴都方面的许多真实情况。
            公元300年,晋王室内乱,左思举家迁到冀州,实践了“被褐出阊门,高步追许由”(《咏史》其五)的宿愿,并客死在那里。左思写作的《招隐士》是否为这期间写作,尚不能得出最后结论,不过其中所埋藏的情愫,则是左思一以贯之的秉性。
            左思没有卷入政治龌龊之中而得以布衣死,当是左思终生情志的印证,左思确实为一位“清风明月”般的诗人。
            “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他以创作实绩,在文学史上迈出了他坚实的步伐 ;而又人品高洁,为后代许多文学家所题咏,所追慕。左思原有集五卷(见《隋书·经籍志》),已佚。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为何葬于丹阳,一直以来史学界没有有力的说法。
            据其后裔淮安左康成先生考证:左思虽才学出众,但由于他蔑视权贵,不受上层统治集团的赏识,所以很不得志。张华做司空时,他做过张华的祭酒(主管礼仪的官职)。贾谧做秘书监时,他做过秘书郎(负责管理图书文件)。公元300年,贾谧被诛,其妹左(字兰芝)也于同年三月死去,左思于是退居宜春里,致力于典籍的整理、编订工作。次年,齐王同又命左思为记室督(负责文书工作),他托病未就。公元303年,张方在京师作乱,于是左思又全家迁往冀州,大约在普惠帝永兴二年(306年)左思病死。左思去逝后,因后人避乱来江南,不忍先人地下被辱,便将尸骨带到南方,后受东晋皇帝所赐,葬于丹阳,其长子伯玉庐墓以居,子孙遂以丹阳为地望。
            左氏因其显祖葬于丹阳珥陵,故自称“丹阳珥陵左氏”。
            后来左思的后裔因躲避战乱、外出谋生或到他地为官逐渐迁徙各处,如现今的江西永新、鄱阳;湖南宁乡、武岗、长丰;安徽合肥、庐江 ;四川长寿、仁寿、万县;河南信阳等地都有从丹阳珥陵迁出去的左氏后裔,他们的先人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他们的根就在左渎河畔。
            今天我们整理挖掘地方文献,使我们又重新认识很多已经快被遗忘的历史。丹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后人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那些积淀了厚重历史的文物古迹在被载入地方文献的同时,也逐渐在现代都市中被遗忘与冷落。文物古迹是地方文化的沉淀与象征。
            若一个地方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文物古迹,便意味着失去了历史的根脉与精神。
(责任编辑:admin)